2011年《今世緣月報》第五期
胡適好人緣
在民國知名學者中,若論人緣之好,交游之廣,影響之大,胡適當推第一人。胡適26歲就當北大教授,又是《新青年》雜志主力,一時名滿天下。胡適逢人交往,沒有架子,成為炙手可熱的交友對象,以致每個人都以認識胡適為榮。“我的朋友胡適之”曾經是許多人的口頭禪,據唐德剛《胡適雜憶》稱,此語出處無考,但適之先生頗為得意。此話凸顯的,并非胡適的學問或貢獻,而是他的性情與聲望,以及他的好人緣。
胡適在朋友中向來以樂于助人著稱。他對林語堂的幫助已經成為文壇佳話。1920年,林語堂獲得官費在哈佛大學留學,當時胡適是北大文學院院長,林語堂答應胡適回國后到北大教書。不料到了美國,官費沒有按時匯來,林語堂萬般無奈中給胡適拍電報,請他代向北大校方申請預支2000美元。過了不久,錢竟然寄來了,使林語堂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林語堂學成回國,如約到北大任教,去向校長蔣夢麟歸還2000美元的借款時,蔣校長問道:“什么2000塊?”原來解救了林語堂困苦的是胡適。那筆在當時近乎天文數字的錢,是胡適從自己腰包里掏的。可胡適從未向林語堂提起過這事,這就是胡適一貫的典型作風。
胡適是位有闊大目光和寬廣胸懷的人。他在上海時,“左翼”作家在魯迅領導之下,曾向他“圍剿”多次。魯迅逝世后,許廣平為《魯迅全集》的出版而四處奔走,卻無人愿意幫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適,胡適馬上著手運作,促成魯迅文學和思想的傳播。像這樣不計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還是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都能盡全力幫助,中國之大,又能有幾人?
胡適的朋友遍及海內外,上至總統,下至小販、走卒,都是胡適的朋友。胡適在紐約常帶唐德剛去吃小館子,唐看到廚師從廚房跑出來,油膩膩的兩手在圍裙上隨便擦過之后,便來和胡適握手,談笑風生,如遇老友。一次吃完飯,唐從洗手間出來便不見了胡適,他到馬路旁的店鋪亂找一氣,發現胡適正在廚房內和工友們聊得不亦樂乎。
胡適極重友情,他曾作白話詩道:“此身非我有,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八十多歲的季羨林到臺灣訪問,在大會上聽到主席李亦園講話,說胡適晚年在中研院,下午飲茶時,經常同年輕的研究員坐在一起聊天。一次,胡適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季羨林聽罷,百感交集,他想到胡適晚年還在關心著他的研究,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張光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