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雄結緣
發布日期:2011-02-08 瀏覽次數:18405
很多的男孩子都做過英雄夢,向往崇高,追求壯烈,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后的幾十年里,崇拜英雄是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時光荏苒,多少豪情在歲月的流逝中變得淡薄了。平淡是真,能創造英雄業績畢竟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無可選擇要過平凡人的生活。
戰爭年代漣水成集曾有“小延安”的美譽,在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有一位老人難忘家鄉這段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不辭勞苦,募資興建“小延安”抗日紀念園。當時我剛調任成集鄉宣傳委員,在襄助老人建園的過程中,淮河大隊走進我的視野,記憶深處關于英雄的那根琴弦被撥動了,由此,我有幸與英雄結緣,淮河大隊成了我揮之不去的情結,
在這之后十余年間,我利用工作之余,到鄉村、都市尋訪淮河大隊的老戰士、知情者,徘徊在舊戰場、革命故地,采訪了解淮河大隊的戰斗歷程;查閱、記錄史料檔案,從字里行間尋覓英雄的蹤跡。70年前,一群不甘當亡國奴的青年人,身著長衫大褂,肩背大刀、土槍,高唱著戰歌匯聚在紅旗下,從此,淮海平原上風生水起,鹽河兩岸烽火遍燃。淮河大隊成為淮海人民抗日的主心骨。這支孤懸敵后的民眾抗日武裝在日偽頑的夾縫中頑強地戰斗、成長,為八路軍主力東進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追尋英雄的日子里,先輩們在民族危亡之時,不茍且不偷生,萬死報國的情懷,讓我由衷敬佩,五體投地。
槍聲遠去,硝煙暗談,但歲月帶不走英雄為國為民視死如歸的萬丈豪情。1941年春節之時,日軍下鄉搶掠老百姓財物,槍劣彈缺的淮河大隊在洪碼頭設伏,同仇敵愾,向侵略者發出復仇的吼聲,王道明營長堅守小馬莊,浴血奮戰以身殉國;齊老莊戰斗中,朱洪濱教導員身先士卒,喋血沙場;在反掃蕩中,朱啟勛營長屢創日偽,陸集戰斗盤腸大戰,威震敵膽……。在泛黃的卷宗中,在老人塵封的記憶里,英雄們排除萬難,不怕犧牲,與倭寇血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讓我們頂禮膜拜,他們用青春和熱血為我們澆鑄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在與英雄結伴的日月里,先輩們澎湃的報國情懷,逾越70年的時空而始終如一讓我肅然起敬。他們以淮河大隊為榮,回顧崢嶸歲月,激情滿懷。在北京,王輝老人豪邁地說:“我是淮河大隊的。”;在上海,身患重病的劉建民老人情不自禁唱起了《漣水抗日義勇隊歌》;在南京,朱建群老人記憶猶新地講述漣東獨立中隊在黨的影響下參加淮河大隊的歷程;漣水的汪海泉、胡友明等老人不厭其煩地多次敘述在淮河大隊的往事、細節。在他們的回憶中,淮河大隊的風雨歷程在我的面前變得清晰而又生動。我沉浸在歷史的風云中,潛心鉤沉,反復考證,用三年時間寫作、修改,完成了30萬字的歷史記實《淮河大隊》,讓那段漸行漸遠的光榮歲月,不因時間而消逝和湮沒。《淮河大隊》出版后,遠在南奧海疆的老戰士時永才給我來信欣慰地說:“我曾想有誰來留下這一段歷史的記憶?你嘔心瀝血編寫了《淮河大隊》,了卻了我的夙愿,告慰了先烈先輩,也使后生們知道勝利來之多么不易,又該如何去繼承先輩遺志創造美好的未來啊!”
在感受英雄的日子里,我的心跳動著,激情燃燒著。與英雄結緣,平談的日子變得充實,生意盎然。
(王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