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酒文化溯源
發布日期:2022-02-25 瀏覽次數:16143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姿,在中國文化體系中,“詩酒文化”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詩與酒,在中國皆有著悠久的歷史。起于農耕文明的酒,距今約6000多年;有文字記載而發端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也歷經兩千多年。“詩”與“酒”的遇合與聯姻,自《詩經》肇始,即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之后,在兩千多年的中國詩歌史上,酒,激發了詩人神思飛揚的靈感,構成了“詩酒文化”的“精魂”;詩,升華了酒的精神品質,為酒添加了浪漫的情韻。“詩”與“酒”在文化意義上的結合,不僅構成了燦爛絢麗的“中國詩酒文化”,而且對塑造中國人的文化性格與精神氣質以及民族品格,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極為鮮亮的一頁。
詩是文學的源頭形式,“是一種語詞凝煉、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人類早期生活中,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形式遠不如今天這樣發達,但人類的“思想”與“想象”卻在“辟人荒”的時代奇異地發展起來。作為人類文學最早的樣式,詩歌在極為精粹的形式中,傳達出言簡意賅、意蘊豐富的內容。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即為最為生動的藝術明證。《詩經》乃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不僅是“中國詩酒文化”的源頭起點,而且同時開啟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先河,奠定了中國詩歌堅實的發展基礎。
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的低下,糧食極為珍貴,酒是糧食的精華,其消耗占用了大量的民用物資,國家濫酒帶來國家經濟制度的混亂和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資源的浪費,與飲酒相關,酒的配置物質與飲酒體系:青銅酒器、肉食、菜肴以及因飲酒作樂而興起的歌舞樂伎等,亦應聲而起,于是,聲色犬馬、大肆鋪張,奢靡之風隨之而興。從考古發現來看,商代造工精良的青銅酒器的制作,商紂王朝的“酒池肉林”,商代的樂舞《大濩》與《桑林》里的祭祀之品,皆反映了當時上流社會極其奢侈糜爛的生活。《詩經》的“小雅”等許多作品,即以諷喻之筆描寫了這些后世鮮為人知的貴族生活景象。
當然,民間飲酒在《詩經》中亦多有表現,如燕親友的樂歌《伐木》,以歡樂的情感與豪放的情懷,一方面再現了“酒”在民間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喜悅之情,同時,也記錄了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民們對“酒”這一特殊物質所具有的豐富情感內涵與鼓舞勞動、交友功能的文化認知:勞動時伐木呼呼響,休息時篩酒撲鼻香,飲酒時冬冬打起鼓,酒酣時大家一齊舞,碗兒盤兒齊齊擺,老兄老弟不疏遠,相約他日再聚會,來把清酒飲個夠。酒的諸多文化功能在古代先民生活中已經初露端倪,即:“酒”可以解乏、可以驅勞、可以鼓舞勞動干勁、可以敬長、可以交友、可以助興、可以娛樂……而“酒”蔓延民間并與民間詩歌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的結合,不僅建立了“中國詩酒文化”的典范,也由此形成了中國詩酒文化的濫觴,開創了中國詩歌表現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