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甑”
發布日期:2021-08-02 瀏覽次數:21542
甑是我國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蒸籠的原型,也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文化非遺之一,而在位于天津的盆罐村制陶,就還保持了這門非遺手藝。
要說起甑的來源,就不得不提與其有著密切關聯的我國古老的酒文化了:古代釀制的酒是酒與糟混在一起的,到了周代,才有了所謂的“清酒”(《周禮》)。這種白酒,最早是與祭祀有關,人們在祭祀時,曾束一把白茅草塞在一種酒容器口上,將酒醪傾倒在茅草上,讓酒汁滲下去,以象征被神飲用。
這大概就是最早使酒汁與糟分離所用的方法。古人對祖先、鬼神是十分畏懼和崇敬的,祭祖先祈福求祚是可信的。當時人們還沒有條件普遍漉去酒糟只取酒汁的,《楚辭·招魂》中,就證明了除去酒糟的酒——“挫糟”來招魂。無論漉出的酒,還是壓榨的酒,酒精含量都不會很高。谷物原料發酵時,酵母菌受到酒精的抑制會停止繁殖,發酵作用也就停止了。現代的黃酒系列都是在壓榨的方法取得原酒,這種方法酒度是不會超過二十度的。
最早有依據證明,在宋代有了類似今天白酒的谷物蒸餾器。1975年,河北青龍縣出土了一套銅制蒸酒器皿,高4.15厘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分體是一只圓型蒸汽鍋,上分體是像只木桶的冷卻器、敞口,底是半球形的穹窿底。蒸氣鍋與冷卻器完全套合后,上器的唇緊貼下器外沿的內壁,形成一套能夠完成整個蒸餾流程的蒸餾酒器,這套蒸餾器無論形制、構造還是使用原理,都與以后的“甑桶”有某種相似和演變。最主要是蒸餾流程路線表現為上下垂直走向。宋代的《洗冤錄》和《曲本草》等書中提到了“燒酒”和“蒸餾酒”的記載,故原始的“甑桶”應用在宋代,這種說法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