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酒文化”觀中國文學
發布日期:2024-04-17 瀏覽次數:1354
以“詩酒文化”觀中國文學,古往今來,吟詩不能無酒,有酒必生詩情。詩心酒興,酒性詩情,似乎總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通。
舉凡文學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詩人,幾乎沒有不飲酒者,先秦的屈原、宋玉、荊軻、劉邦、項羽自不待說,兩漢時的東方朔、司馬相如、蔡邕也不用贅言,魏晉時期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更是人人皆知,單以中國詩歌最為輝煌的唐代為例,初唐時期的王勃、盧照鄰、陳子昂,中唐與盛唐時期的孟浩然、王維、崔顥、李白、杜甫、高適、岑參、張繼、劉禹錫、柳宗元、自居易、元稹,晚唐的李賀、杜牧、李商隱、溫庭筠、李煜等,均在其創作中以酒入詩,或以詩寫酒,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詩人不僅以形象的筆墨,敘寫了自己的“詩酒人生”,以富有“真味”的“詩心”表達了他們浪漫的情感,而且從各自的觀察視角以及所親歷的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中,描寫了他們所認知感悟的現實人生,讓我們看到了唐代社會繁復多彩的社會鏡像。
詩人好酒、愛酒、飲酒乃至因酒成詩,并不是單純追求酒之美味,而是以酒寄情,借酒抒懷,醉翁之意,實深蘊其心,而“詩心酒性”的互動,則將詩人內在的情感與之感悟的“人生真味”活脫脫地揭示出來,這就是“酒”不可言說的魔力,也是詩人愛酒的真諦所在。此時的“酒”,雖在詩人的眼中是以“對象物”的方式而存在,但實際上早已脫離其“物質”的屬性,且迅速轉化為一種“精神”的東西,附著在詩人的靈魂之中,并作用于詩人的思維與意識,酒中的詩人與沉浸在酒的世界的詩人的情感,使其在“人酒合一”的狀態中將人性中最為本真的一面以一種鮮活的形態外顯出來。
酒,敞開了詩人的情懷,“酒性”放大了“人性”,真、善、美,假、惡、丑。一切的一切,在酒的作用之下,都會統統地映現出來,在王勃的眼中折射出的是上流社會生活的奢華風光;在白居易的眼中映現的是民間底層人物生活的艱辛凄涼;在李白的眼中反映的是權貴當道、世事不平;在杜甫的眼中表現的是國事淪喪、民生多艱;在高適的眼中出現的是邊塞烽火、戰士捐軀;在韋應物眼中描述的是與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悅歡聚之情;而在杜牧眼中所流露的則是秦淮商女不知亡國之恨的哀傷……
閱讀古人這些因酒而成的詩歌,我們發現,酒在這里已不再是無生命的飲品,不單是詩人的喜好之物,而是滋補詩人心靈與吸收天地力量,打通心性、獲取慧眼的靈通之水。它與詩人心靈的結合,化作了一面觀察社會、洞徹人間的多棱大鏡,將人間百態與社會眾生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而無論詩人描寫什么樣的生活,呈現什么樣的畫面,一日出現了“酒”這一神奇的物質,我們都可感受到詩人一顆跳蕩的詩心與真誠的情感,品嘗到經過詩人情感過濾與發酵的人生真味。這樣的味道,隨著酒昧的飄香,穿越千年,流淌到今天,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品評歷史、感悟生活、感知人生、汲取思想的陳年古釀,品之,是那樣的醇厚芬芳、回味悠長。
(來源于中國酒業協會公眾號)